學什么和怎么學、高考能不能改為預科考試模式。下面一一回答。
1,學什么和怎么學
預科基本分為理科(Taupe),文科(Khagne),生物(Bio),經濟(HEC)四大系。第一年不分小系,第二年分小系。
理科里分數理(MP),理化(PC),理工(PSI)等小系。其中MP是人數最多,出路最廣,教輔最豐富的系。 本人當年就是MP出身。 MP是Maths-Physique 的簡稱。課程有數學、物理化學(一門課)、工業(science d'ingenieur,簡稱SI)或編程二選一、語文(哲學文學)、第一外語、其他外語(選修)。下面主要以MP為例。
MP數學課程包括中國本科高等數學,高等代數和線性代數外加一些集合論的內容,不過比中國更重視邏輯推理、證明,不太重視應用,題型大都是證明題。題目大都非常難,經常是一些想不到的思路,所以背一些題庫很有用。MP物理課程包含所有基礎物理的光學、電磁、力學(剛體)、熱學、核物理,經常使用同步學到的數學知識(很有做應用題的感覺)。MP的化學不涉及有機化學,而相當于大學本科的基礎化學,主要是氧化反應、酸堿反應、反應速度、熵焓計算、同位素等,題目里經常和物理知識混搭。物理化學考試一般不是很難,死記硬背滾瓜爛熟以后考得都不會太差。其他的系,除了文科以外都要學數學,數學課程基本一樣,只是難度不一樣。然后文科和經濟系都不學物理化學,理化系理工系的物理會學得稍微多一些(會多一些流體力學和材料力學)。生物系理化系的化學學得很多,有一大塊是有機化學。理科課程的大綱都是被精心研究過的,循序漸進,注重抽象邏輯和精確性,輕應用。
工業課,以前是要學畫工業圖,現在不用的。現在的課程包括工業設計規格化、應用力學、基礎電子學、流程圖計算(不知怎么翻譯,calcul du schema d'asservissement)。好多人不喜歡這課,去學編程了。編程主要就是學賦值機理和一些算法。考試是筆試,統一使用同一種語言Caml作答。
預科的文學課繼承了法國高中八股的教學考試模式。每年教委定一個主題,要求讀三到四本書,然后當年所有招生考試的文學題目和這個主題有關,并要求引用那三四本書中的句子,對一個哲學性或社科性問題做三段論。預科第一年的時候雖然不參加招生考試,但教學內容和同年的二年級學生是一樣的。舉個例子,我二年級的時候的主題是“思考歷史 penser l'histoire”,要看的三本書是馬克思的《路易波拿巴的霧月18日》,高乃依的《賀拉斯》,夏多布里昂的《墳前日記》(Mémoires d'outre-tombe)。考試題目一般是二選一:一個問題讓你討論,或者一段文章讓你評論。都要求是三段論,即先部分肯定一個意見,然后部分否定這個意見,最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。而且每一大段要分三小段。當然真正考試要求沒那么嚴格,只要能看出有至少前面兩大段就夠了。教委規定文學課的主題理科系生物系是一個、經濟系是另外一個、文科系又是另外一個。
外語主要學基本功。以英語為例,除了兩年要掌握1萬左右個單詞以外,學得最多的是linking words, 即因為所以既然就可是首先然后等等等等。筆試模式是一篇法翻英、一篇英翻法(對法語要求還是很高的)再加一篇小議論文。口試模式是朗讀、翻譯一小段(雙向)、小議論文。
總之預科這種學習壓力巨大、同時大綱合理的兩年的確是法國教育的精華。
2,和高考的區別
簡單的說,法國的預科是用中國的高中模式學習大學本科內容。考試難度也和高考差不多。主要不同之處在于考試模式:加權算分、自主招生機制、考試有第一輪筆試第二輪口試。
首先,大部分高中生不適合超強度勞作,大部分大學生是可以的。法國人近視不嚴重有這方面的原因。
加權算分,故名思義就是理科生數理化的分數乘以一個大系數,文學課外語的分數乘以一個小系數然后算總分(或加權均分)。這是非常公平的做法,我們可以對理科生的文科成績有一定的指標,但不能因為他語文不好就埋沒他的數理化水平,反之亦然。這個中國完全可以做到卻不做,這是詬病的主要原因。
自主招生就是學校自發分成幾組,每組出一套試題組織一場筆試,一場口試。這增加了考試數量,但也給人更多的機會,不是一考定終生的,每組都有好學校。我當年注冊了4組的考試,筆試先考了一個月,口試又考了一個月,最后都麻木了。自主招生中國已經開始起步了。
第一輪筆試淘汰一部分,第二輪口試看即興發揮表達能力。比如數學口試就是給你一道題,你在黑板上一邊寫一邊說。平時上課時,每個禮拜有一次模擬數學口試,一次模擬物化口試。所以大家都習慣了。口試的缺點是集中全法國考生去制定地點考試,一般在巴黎,院校組織住宿,考生自己負責車票。這個放在中國顯然不可能。